我是端傳媒資深記者吳政霆。2025年4月底,我去了一趟鳳凰城,目的是採訪隨台積電赴美的台灣工程師。這座被台積電選中的沙漠城市地廣人稀,沒有汽車寸步難行。我因此有了第一次在美國租車的經歷。
我曾在美東某城市生活兩年,徹底培養出對美國服務業的習得性無助。這次打開租車網站,選好車型、時間、地點,連押金都沒收就告知預約完成,當下竟產生「絕不可能這麼順利,之後肯定出事」的想法。帶著不祥的預感,我抵達鳳凰城的租車公司。
現場有近十位工作人員,我馬上就獲得專人接待。雖然留著濃密鬍子的白人大哥花了點時間尋找我國際駕照的編號,但從確認預約、填寫資料、說明車輛操作、檢查車況到完成交車,全程分工明確、毫無拖延,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,附帶輕鬆愉快的美式閒談。我不敢相信這無可挑剔的服務體驗竟發生在美國。
震驚過後,我展開簡單調查,發現美國租車市場競爭激烈,各品牌在有限的空間中力求差異化,而我誤打誤撞選中的這家公司,恰好以優質服務取勝。開著租來的黑色NISSAN,完成近一週的採訪行程後,我意識到,台灣晶圓代工產業之所以能夠成功,「服務精神」也是關鍵原因。
我採訪到的台灣工程師,對他們的美國同事有諸多怨言。這些外派員工來到美國,一方面不必再半夜被客戶電話叫醒、無上限配合加班,另一方面又對美國人準時下班、注重work-life balance的工作態度,懷抱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。我請他們解釋,為何台灣工程師總賣命工作,得到「這就是文化差異」、甚至「台灣人奴性堅強」的答案。
然而,我相信台灣人並非天性愛加班,而美國人當然也能提供優質服務。個體行為的背後,是產業文化的塑形;而產業文化能否成功移植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台積電赴美的成敗。在〈台灣效率,美國時間?當「世界的台積電」遇上美國勞工〉的開頭,我提出以下問題:為什麼台灣工程師認為,製造晶片和製造汽車不是同一回事?當拜登和特朗普高喊「復興美國製造」,但晶圓代工真的只是「製造業」嗎?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,同樣在於「服務精神」。
這篇報導是端傳媒「世界的台積電?」專題的其中一篇。在鳳凰城,我還採訪了三位隨伴侶外派的「台灣太太」,紀錄她們如何在異國重新出發,開啟全新事業;在台灣,首部半導體產業紀錄片《造山者─世紀的賭注》創下票房佳績,我們訪問了導演蕭菊貞,談她如何透過女性視角講述台灣科技業的「大歷史」。
在未來,「世界的台積電?」專題將持續追蹤跨國遷徙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版圖、全球勞動與個體生活。我們不只關注技術與資本的流動,也在乎人與家庭、語言與日常的重構。如同讀者「ej7z」對〈台灣效率,美國時間?〉一文的評論:「科技領域也可以有人文報導,關注那些不會出現在投資市場上的B面。」我們深以為然。
在未來幾期的「走進編輯室」,我們會帶你一探記者的採訪經歷與報導製作的幕後歷程。同時,我們也想聽聽你的想法,你對這個專題還有哪些好奇?你還想看到什麼樣的報導?歡迎點擊下方連結留言分享,我們會綜合可行性與時效性,嘗試實作,並在之後的電子報中更新進度與成果。
端傳媒資深記者 吳政霆 |